(《安徽日报》2020年5月20日10版)
大学生返乡创业报桑梓
■ 本报记者 黄连广 本报通讯员 戴义茗 文/图
徐海涛向村民介绍养猪经验。
查看猪舍温度,添加猪舍饲料,给母猪配种……日前,在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村肖郢组的一家庭农场,31岁的农场主徐海涛忙个不停。“这孩子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头,除了在家照顾父母,天天就在猪场,什么活都自己忙。”农场员工李大姐在一旁竖起大拇指。
徐海涛2011年从重庆科技学院毕业后,先后在深圳清华苑建筑设计院、南京军区建筑设计院任暖通设计工程师。2016年11月,为了照顾父母,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与生活,回到了家乡。
原本家中就有一个由父亲打理的小养猪场。“我觉得必须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。”徐海涛于2017年投资40多万元,成立了家庭农场,先后从陕西、合肥、淮安等地聘请专业养殖人员来农场任技术场长,自己跟在后面学。该县农业农村局给他申报了20万元的改建资金,相关技术人员也经常上门指导。
他引进优良种猪,为了节约成本,采取农场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,每个环节都亲历亲行,不久就掌握了养猪的技术。更难得的是,他不着眼于眼前利益,而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,种养结合,投资20多万元为猪场安装了自动水位控制器,实行雨污分流,增设增氧污水处理系统。他还出资4万多元建立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堆粪场和2个蔬菜大棚。猪场产生的粪便,供蔬菜种植用,多余的就对外出售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不仅保护了环境,还取得了5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。但2018年的雪灾和2019年的非洲猪瘟给徐海涛的农场带来了不小的打击。去年,政府部门给予其环保改造补助资金。团县委还推荐他去合肥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,帮助他开阔眼界,增长经验。接下来,半塔镇政府将争取青年创业优惠政策、信贷资金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支持,帮助他走出困境,实现持续发展。
“没有政府的帮助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人不能只顾着自己,要想着大家。”徐海涛说。他的农场一直为周边有需求的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猪、种猪,帮助他们进行猪场疾病防治、人工配种,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养殖效率和养猪利润。农场也一直招收贫困户务工,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。“我自己家种的有地,只要一闲下来,我就来这里打散工,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三四千元。”贫困户张怀银很是感激。目前已有10余名贫困户先后在该农场务工。徐海涛被评为来安县2018年度优秀团干。
如今,徐海涛的家庭农场总面积已从原先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15000平方米,成为养殖设备配套齐全、环保设备配备到位的标准化牲畜养殖家庭农场。现有能繁母猪100余头,乳猪200余头,育肥大猪600余头,今年预计收入在100万元。“我准备继续扩大规模,把农场打造成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,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‘快车道’!”徐海涛满怀信心地憧憬着。